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评估专栏 > 正文

党建动态|“闽宁模式”扶贫调研——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师生党员赴宁夏闽宁镇开展实践性党建活动

作者:李锦昊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1-06-03

2021年6月1日,必赢76net线路官网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全体师生党员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生态移民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进行扶贫调研的实践性党建活动。该活动是新时代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研讨会暨文化地理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会议议程的一部分。沙龙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必赢76net线路官网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中心党员师生在调研中深入了解基于国家对口帮扶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闽宁镇作为生态移民社区的发展情况,探究共同致富道路的宝贵经验,感受“山海”之间的情谊。

闽宁镇的建立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明显,国家开始着手筹备扶贫工作。1996年,国务院召开的扶贫协作会议确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翌年,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两省确定共同投资在之前的吊装移民点建立闽宁村,作为两省区合作的窗口和平台。自此,贺兰山东麓这片贫瘠的“干沙滩”逐步成为接受移民、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沙滩”。

1 中心党员师生与全国其他参会教师代表在纪念馆听取扶贫经验讲解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闽宁镇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一个样板。它承载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倾注了闽宁两地各级领导的心血,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

多类型移民是中心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此次实践性党建活动,中心党员师生对我国宁夏生态移民的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启示党员师生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移民群体。身负科研重任,应该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批判性借鉴西方的学术理论,发掘更多的中国案例,并且进一步提出基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学术理论,为全球人文地理学中的移民研究发出中国声音。

2 中心师生于闽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馆前合影